《金匮要略》血痹病证治源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血痹病证的定义和病名沿革 | 第9-10页 |
| 1 定义 | 第9页 |
| 2 血痹病证的病名沿革 | 第9-10页 |
| 第二部分 不同历史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0-17页 |
| 1 先秦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0页 |
| 2 汉晋南北朝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0-11页 |
| ·《神农本草经》 | 第10页 |
| ·《金匮要略》 | 第10-11页 |
| ·《华氏中藏经》 | 第11页 |
| 3 隋唐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1-12页 |
| ·《诸病源候论》 | 第11页 |
| ·《备急千金要方》 | 第11-12页 |
| 4 宋金元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宋朝相关文献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2页 |
| ·《太平圣惠方》 | 第12页 |
| ·《圣济总录》 | 第12页 |
| ·金元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张子和及其著作 | 第12-13页 |
| ·朱丹溪及其著作 | 第13页 |
|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 第13页 |
| 5 明清时期对血痹病证的认识 | 第13-15页 |
| ·明清时代相关著作 | 第13-15页 |
| ·张路玉《张氏医通》 | 第13-14页 |
| ·喻昌《医门法律》 | 第14页 |
| ·秦景明《症因脉治》 | 第14页 |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第14页 |
| ·唐容川《血证论》 | 第14-15页 |
| ·治则治法方面 | 第15页 |
| ·药物方面 | 第15页 |
| 6 现代认识 | 第15-17页 |
|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辨治血痹病及相关疾病 | 第17-22页 |
| 1 轻证 | 第17-18页 |
| ·原文 | 第17页 |
| ·释义 | 第17页 |
| ·辨证要点 | 第17页 |
| ·历代认识 | 第17-18页 |
| 2 重证 | 第18-22页 |
| ·原文 | 第18页 |
| ·释义 | 第18页 |
| ·辨证要点 | 第18页 |
| ·历代认识 | 第18-19页 |
| ·临床运用 | 第19-21页 |
| ·现代研究 | 第21-22页 |
| 第四部分 类证鉴别 | 第22-23页 |
| 1 血痹与风痹的鉴别 | 第22页 |
| 2 血痹与中风先兆的鉴别 | 第22页 |
| 3 血痹与虚劳的鉴别 | 第22-23页 |
| 第五部分 血痹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的相关性 | 第23-25页 |
| 1 血痹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23页 |
| 2 病案举例 | 第23-25页 |
| ·面神经麻痹 | 第23页 |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 第23页 |
| ·雷诺病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