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目录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1 导言 | 第16-2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结构框架 | 第18-21页 |
| ·主要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 ·主要结构框架 | 第19-21页 |
| ·工作假说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26-58页 |
|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 第26-36页 |
| ·古典经济增长思想及演变 | 第26-29页 |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第29-34页 |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4-36页 |
| ·生产率理论的发展与度量 | 第36-47页 |
| ·生产率的概念及早期发展 | 第36-37页 |
| ·SOLOW模型与生产率测度 | 第37-39页 |
| ·Griliches—Jorgenson与Denision对生产率问题的争论 | 第39-40页 |
| ·Denision对生产率的度量 | 第40-41页 |
| ·Jorgenson对生产率的度量 | 第41-42页 |
| ·生产率度量的主要方法与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 ·经济增长的源泉、地区差距与生产率的角色 | 第47-50页 |
| ·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积累还是生产率的争论 | 第47-48页 |
| ·地区收入差距与生产率的角色 | 第48-50页 |
| ·中国生产率的研究及争论 | 第50-54页 |
| ·总结和述评 | 第54-58页 |
| 3 生产率增长的非参数分解与数据选取 | 第58-86页 |
| ·生产率拆分的方法选择 | 第58-60页 |
|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 第60-76页 |
| ·距离函数 | 第60-62页 |
|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意义 | 第62-64页 |
|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第64-66页 |
| ·DEA的基本模型—CCR和BCC | 第66-69页 |
| ·传统DEA模型的缺陷与SBM模型 | 第69-75页 |
| ·非径向SBM超效率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第75-76页 |
| ·数据的处理与选取 | 第76-84页 |
| ·样本省份的选择 | 第76页 |
| ·变量选择与处理 | 第76-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4 生产率水平与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 | 第86-106页 |
| ·地区差距:要素积累与生产率两分法的意义 | 第86-88页 |
| ·中国省区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 | 第88-96页 |
| ·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的差距分析 | 第88-90页 |
| ·劳动力人均GDP的差距分析 | 第90-96页 |
| ·估计模型的选择 | 第96-99页 |
| ·实证分析及解释 | 第99-103页 |
| ·地区差距的简单统计 | 第99-101页 |
| ·劳均产出的方差分解(不含人力资本) | 第101页 |
| ·劳均产出的方差分解(含人力资本) | 第101-102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 ·本章结论 | 第103-106页 |
| 5 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与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 | 第106-130页 |
|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及时间趋势分析 | 第107-112页 |
| ·生产率的变化及构成分析 | 第112-121页 |
| ·中国省区生产率的增长及差异 | 第121-127页 |
| ·生产效率的增长及地区差异 | 第121-124页 |
|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 | 第124-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 6 生产率的收敛性及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 | 第130-158页 |
| ·收入收敛和生产率收敛的研究文献简述 | 第130-139页 |
| ·收敛的概念与类型 | 第130-132页 |
| ·收入收敛的主要研究文献简述 | 第132-135页 |
| ·生产率收敛的文献简述 | 第135-139页 |
| ·中国省区生产率收敛的实证分析 | 第139-145页 |
| ·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检验 | 第139-143页 |
| ·条件收敛的检验 | 第143-145页 |
| ·生产率的收敛对收入收敛的贡献 | 第145-154页 |
| ·劳均产出增长的分解 | 第146-152页 |
| ·生产率的收敛对地区收入收敛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 ·本章结论 | 第154-158页 |
| 7 省区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8-176页 |
| ·主要影响因素及数据选取 | 第159-165页 |
| ·主要影响变量及原因 | 第159-162页 |
| ·变量选取及说明 | 第162-165页 |
| ·估计结果与解释 | 第165-173页 |
| ·估计结果与解释(不含R&D) | 第165-172页 |
| ·估计结果与解释(含R&D) | 第172-173页 |
| ·本章结论 | 第173-176页 |
| 8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76-183页 |
| ·全文研究结论 | 第176-180页 |
| ·政策含义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80-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 附录 | 第191-204页 |
| 全文主要数据附表 | 第191-194页 |
| 第四章主要计算结果附表 | 第194-200页 |
| 第七章附表 | 第200-204页 |
| 致谢 | 第204-2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