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7页 |
一 湖泊富营化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太湖的水华状况 | 第9页 |
三 微囊藻水华的影响因素 | 第9-12页 |
1 物理因素 | 第9-10页 |
·温度 | 第9-10页 |
·光照 | 第10页 |
·水文气象因子 | 第10页 |
2 化学因素 | 第10-11页 |
·营养盐 | 第10-11页 |
·他感物质 | 第11页 |
3 生物因素 | 第11-12页 |
·气囊 | 第11页 |
·胶鞘 | 第11-12页 |
·营养元素的储备 | 第12页 |
·异养生长 | 第12页 |
·其他生物的影响 | 第12页 |
四 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 | 第12-13页 |
五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微囊藻复苏过程的原位监测 | 第17-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采样点的选取与采样 | 第17-18页 |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底泥中蓝藻的复苏释放 | 第19-20页 |
·水柱中蓝藻的生长 | 第20-21页 |
·蓝藻底泥复苏释放和水柱中生长量的比较 | 第21-22页 |
3 小结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微囊藻与小球藻的竞争试验 | 第2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藻密度比值的测定 | 第25页 |
·Chl a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酯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28-29页 |
·藻密度比值 | 第29-30页 |
·藻细胞Chl a的荧光强度 | 第30-32页 |
·酯酶活性 | 第32-34页 |
·FCM在藻类竞争试验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 第34页 |
3 小结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第三章 群体微囊藻与单细胞微囊藻的比较 | 第38-56页 |
第一节 群体微囊藻与单细胞微囊藻的形态比较 | 第3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8页 |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样品处理 | 第41-42页 |
·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多糖的提取和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第四节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4-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4-45页 |
·样品提取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节 群体微囊藻和单细胞微囊藻的分子鉴定 | 第46-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模板的提取 | 第46页 |
·ITS序列的扩增 | 第46-47页 |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群体微囊藻与单细胞微囊藻ITS序列的比较 | 第48页 |
·铜绿微囊藻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49页 |
·已知铜绿微囊藻ITS序列的AMOVA分析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附录 | 第57-62页 |
·本论文中涉及到的培养基配方 | 第57-59页 |
·本实验中群体微囊藻与单细胞微囊藻ITS序列测序结果 | 第59-61页 |
·硕士期间的论文汇总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