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公有公共设施的界定 | 第9-23页 |
(一) 公有的涵义 | 第10-12页 |
1、广义说 | 第10页 |
2、狭义说 | 第10-11页 |
3、分析 | 第11-12页 |
(二) 公共的涵义 | 第12-13页 |
(三) 设施的涵义 | 第13-17页 |
1、设施是否包括无体物与人的措施或行为 | 第13-14页 |
2、设施是否包括动产 | 第14页 |
3、设施是否包括自然物 | 第14页 |
4、设施是否以完工并经验收程序始成为公共设施 | 第14-16页 |
5、设施是否包括人的配备 | 第16-17页 |
(四) 公有公共设施的涵义 | 第17页 |
(五) 公有公共设施与其他相近概念之区分 | 第17-19页 |
1、公有公共设施与公共营造物 | 第17-18页 |
2、公有公共设施与公物 | 第18-19页 |
(六) 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 | 第19-23页 |
1、公营事业之公共设施是否属于公有公共设施 | 第19-21页 |
2、公有公共设施委托经营与国家赔偿 | 第21-23页 |
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性质 | 第23-5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23-27页 |
(二)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1、国家赔偿责任理论之学说变迁简述 | 第27-28页 |
2、代表学说述评 | 第28-31页 |
3、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之理论借鉴与选择 | 第31-32页 |
(三)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外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说、立法例与案例评介 | 第32-46页 |
1、法国 | 第32-33页 |
2、德国 | 第33-35页 |
3、日本 | 第35-38页 |
4、韩国 | 第38-39页 |
5、英国 | 第39-40页 |
6、美国 | 第40-42页 |
7、我国台湾地区 | 第42-44页 |
8、各国学说、立法例与案例的综合考量与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44-46页 |
(四)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是否纳入国家赔偿并循国家赔偿法规定之途径进行救济之争执评说 | 第46-56页 |
1、肯定说 | 第46-49页 |
2、否定说 | 第49-53页 |
3、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之性质分析 | 第53-56页 |
(五)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因何可能 | 第56-57页 |
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57-6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57页 |
(二)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学说、立法例评介 | 第57-60页 |
1、过错责任原则 | 第57-59页 |
2、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59-60页 |
(三) 我国的选择 | 第60-62页 |
四、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62-73页 |
(一) 须为公有公共设施 | 第62页 |
(二) 须设置或管理有欠缺(瑕疵) | 第62-67页 |
1、设置或管理的涵义 | 第62-63页 |
2、欠缺的涵义 | 第63-67页 |
(三) 须公民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 | 第67-69页 |
1、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涵义 | 第67页 |
2、保护客体的范围 | 第67-68页 |
3、损害的判断 | 第68-69页 |
(四) 须损害与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 第69-73页 |
1、相当因果关系的涵义与认定 | 第69-70页 |
2、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之免责事由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一、著作 | 第74-75页 |
二、论文 | 第75-77页 |
三、其他文献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