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5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现有波能转换技术及工程实例介绍 | 第10-23页 |
·Salter“点头鸭”(Duck)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0-12页 |
·英国海蛇号(Pelamis)波力发电装置 | 第12-13页 |
·收缩波道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3页 |
·振荡水柱(OWC)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3-15页 |
·摆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5-16页 |
·Cockerell-Haren波面筏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6-18页 |
·Russell整流器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8-19页 |
·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 | 第19-23页 |
·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经济性评价 | 第23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 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的优化计算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页 |
·对装置进行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对装置参数的优化 | 第26-31页 |
·对前港长的优化 | 第27-28页 |
·对浮子长的优化 | 第28页 |
·对港内水深的优化 | 第28-29页 |
·滑道斜角的优化 | 第29-31页 |
·等深域水深对装置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数值计算优化及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地形对岸式波能装置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引言 | 第33页 |
·地形对波能装置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带前港地形的影响 | 第33页 |
·陡坡的影响 | 第33-34页 |
·各个参数的影响 | 第34-36页 |
·水深的影响 | 第34页 |
·前港长的影响 | 第34-36页 |
·滑道倾角α的影响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模型的研制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装置模型的设计 | 第38-45页 |
·包括港在内的从波浪中吸收能量部分的设计 | 第38-41页 |
·能量输出部分系统的设计 | 第41-44页 |
·测量系统的选取 | 第44页 |
·造波机控制系统的选取 | 第44-45页 |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选区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5 振荡浮子波能装置的实验研究 | 第46-66页 |
·引言 | 第46页 |
·造波机造波周期 | 第46-47页 |
·实验地形的选择 | 第47-48页 |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规则波(T=1.32s,波高H=12cm)实验部分 | 第49-55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入射波高计算区段的选择及入射波高的计算 | 第51页 |
·浮子宽度内波浪输入功率的计算 | 第51-52页 |
·浮子输出力、浮子位移计算区段的选择及浮子平均输出功率的计算 | 第52-53页 |
·俘获宽度比的计算 | 第53-54页 |
·系统总转换效率 | 第54-55页 |
·规则波(T=1.32s,波高H=8cm)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浮子宽度内波浪输入的功率的计算 | 第56页 |
·浮子输出力及浮子位移计算区段的选择 | 第56页 |
·俘获宽度比的计算 | 第56-58页 |
·15°角规则波试验部分 | 第58-61页 |
·浮子宽度内波浪输入的功率的计算 | 第60页 |
·浮子输出力及浮子位移计算区段的选择 | 第60页 |
·俘获宽度比的计算 | 第60-61页 |
·不规则波试验部分 | 第61-64页 |
·浮子宽度内波浪输入的功率的计算 | 第63页 |
·浮子输出力及浮子位移计算区段的选择 | 第63页 |
·俘获宽度比的计算 | 第63-64页 |
·结论及讨论 | 第64-66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66页 |
·对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的展望 | 第66-67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