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病生防菌株诱变筛选及其对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1 微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8-9页 |
| 2 原菌及其生防菌概述 | 第9-13页 |
| ·根癌农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寄住范围 | 第10页 |
| ·病原菌分类 | 第10页 |
| ·病原菌与生防菌相互作用 | 第10-12页 |
| ·生防微生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第10-11页 |
| ·竞争作用 | 第11页 |
| ·重寄生作用 | 第11页 |
| ·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 | 第11-12页 |
| ·生防微生物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 第12-13页 |
| 3 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根癌农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根癌病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 ·K84菌株生物防治的机制 | 第13-14页 |
| ·F2/5菌株生物防治的机制 | 第14页 |
| ·E26菌株生物防治的机制 | 第14页 |
| ·根癌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根癌农杆菌附着植物细胞的机制 | 第15-16页 |
| ·植物细菌抗生素简介 | 第16页 |
| ·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研究方向 | 第17-18页 |
| ·杀菌肽 | 第17页 |
| ·病原菌自身的抗性基因 | 第17-18页 |
| 第二部分 生防菌株的诱变筛选 | 第18-2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8-19页 |
| ·供试菌种 | 第18页 |
| ·培养基 | 第18页 |
|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紫外诱变和筛选方法 | 第19页 |
| ·诱变处理 | 第19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1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页 |
| ·突变菌株的诱变筛选 | 第19页 |
| ·不同辐射时间对K1的诱变效应 | 第19页 |
| ·抗C58突变菌株的获得 | 第19页 |
| 3 讨论 | 第19-21页 |
| ·诱变方式及剂量的选择 | 第19-20页 |
| ·诱变方式的选择 | 第19-20页 |
| ·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20页 |
| ·选择诱变筛选方法的分析 | 第20-21页 |
| 第三部分 生防菌悬液抑菌作用的研究 | 第21-2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供试菌种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生防菌悬液抑菌活性检测 | 第21页 |
| ·加入菌悬液后C58外观形态的变化 | 第21-22页 |
| ·指示菌C58生长曲线绘制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 ·生防菌悬液抑菌活性 | 第22-23页 |
| ·生防菌悬液对C58的平板抑菌敏感性检测 | 第22页 |
| ·生防菌悬液抑菌活性比较 | 第22-23页 |
| ·加入菌悬液后C58外观形态的变化 | 第23页 |
| ·细菌素对指示菌C58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23页 |
| 3 讨论 | 第23-25页 |
| 第四部分 K3菌株的生化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25-3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供试菌种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菌悬液成分初步检测 | 第26页 |
| ·K3的稳定性实验 | 第26页 |
| ·菌体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 | 第26-28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 ·K3以及菌悬液的理化性质 | 第28页 |
| ·K3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SDS—PAGE电泳 | 第28-29页 |
| 3 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五部分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0-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供试菌种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0-31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1页 |
| ·碳源对产细菌素的影响 | 第31页 |
| ·氮源对产细菌素的影响 | 第31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 ·温度对发酵液中抗菌物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初始PH值对发酵液中抗菌物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3 结论 | 第31-33页 |
| 第六部分 接瘤实验 | 第33-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 ·指示植物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页 |
| ·接瘤实验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 个人情况简介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5页 |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