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 | 第1-12页 |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 前言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番茄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8-52页 | 
| 1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8-37页 | 
|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8-27页 | 
| ·AFLP标记 | 第27-32页 | 
| ·番茄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 2 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37-47页 | 
| ·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38页 | 
| ·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38-41页 | 
|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1-43页 | 
| ·遗传图谱的研究意义 | 第43-44页 | 
| ·番茄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44-47页 | 
| 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47-52页 |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第47-50页 | 
| ·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构建研究在植物育种上的联系 | 第50-51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 第二章 番茄AFLP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第52-76页 | 
| 1 引言 | 第5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61页 | 
| ·材料 | 第52-53页 | 
| ·方法 | 第53-61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CTAB小量法) | 第53-54页 | 
| ·AFLP分析(银染—用于引物筛选) | 第54-58页 | 
| ·Li-cor AFLP(荧光引物AFLP—图谱构建) | 第58-6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 ·模板DNA制备及单酶切检测 | 第61-62页 | 
| ·AFL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2页 | 
| ·AFLP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第62-64页 | 
| ·利用番茄F_(5-6)群体构建的AFLP分子遗传图谱及其基本特征 | 第64-68页 | 
| ·番茄AFLP遗传连锁图谱 | 第68-69页 | 
| 4 讨论 | 第69-75页 | 
| ·AFLP遗传图谱构建效率检测方法评价 | 第69-71页 | 
| ·作图群体的选用 | 第71-72页 | 
|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及偏分离产生的机制 | 第72页 | 
| ·遗传图谱覆盖的范围及影响 | 第72-73页 | 
| ·图谱的比较和完善 | 第73-74页 | 
| ·开展图谱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74-75页 | 
|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75页 | 
| 5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三章 番茄抗病分子标记的Multiplex-CAPS体系的建立 | 第76-95页 | 
| 1 引言 | 第76-7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3页 | 
| ·材料 | 第78-79页 | 
| ·方法 | 第79-83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CRAB大量法) | 第79-80页 | 
| ·SCAR反应 | 第80-81页 | 
| ·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 第81-82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 第82-8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3-90页 | 
| ·番茄SCAR优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83-84页 | 
| ·番茄五种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SCAR-CAPS结果 | 第84-86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结果 | 第86-89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结果 | 第89-90页 | 
| 4 讨论 | 第90-93页 | 
| ·SCAR标记技术的关键 | 第90-92页 | 
| ·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的可能性 | 第92-93页 | 
| 5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四章 番茄抗病分子标记Multiplex-CAPS体系的验证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95-107页 | 
| 1 引言 | 第9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 ·材料 | 第95-96页 | 
| ·方法 | 第96-98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96页 | 
| ·SCAR反应 | 第96页 | 
| ·单引物SCAR反应体系验证 | 第96页 | 
| ·双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验证 | 第96-97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反应体系 | 第97页 | 
| ·番茄叶霉病高抗基因Cf-9的SCAR-CAPS标记创建 | 第97-98页 | 
| ·Cf-9基因和Tm-1基因双基因同时鉴定 | 第9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 ·与Mi、Sw-5、Tm2~2基因紧密连琐特异标记片段的获得 | 第98-99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双引物Mutiplex-CAPS鉴定结果 | 第99-101页 | 
| ·Mi基因、SW-5基因和Tm2~2基因三引物Mutiplex-CAPS鉴定结果 | 第101-102页 | 
| ·番茄叶霉病高抗基因Cf-9的SCAR-CAPS标记创建 | 第102-103页 | 
| ·Cf-9基因和Tm-1基因双基因同时鉴定 | 第103-104页 | 
| 4.讨论 | 第104页 | 
| 5.结论 | 第104-107页 | 
| 全文结论 | 第107-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9页 | 
| 附录 | 第129-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陈丽静同志的简历 | 第135页 |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