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50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产物 | 第11-14页 |
| ·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 | 第11页 |
| ·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型 | 第11-13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 第13-14页 |
|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 第14-31页 |
| ·植物细胞培养的优势 | 第19-20页 |
| ·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的方法 | 第20-25页 |
| ·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及其工业化现状 | 第25-31页 |
| ·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类型 | 第25-28页 |
| ·植物细胞培养操作方式 | 第28-30页 |
| ·植物细胞培养工业化现状 | 第30-31页 |
|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不稳定性 | 第31-32页 |
| ·不稳定性现象 | 第31-32页 |
| ·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32页 |
| ·葡萄细胞培养研究现状 | 第32-40页 |
| ·葡萄细胞培养做不稳定研究模式体系的依据 | 第32-36页 |
| ·葡萄细胞培养研究现状 | 第36-40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论文工作设想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50页 |
| 第二章 葡萄细胞培养基本条件考察 | 第50-74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 ·细胞株的来源及继代培养 | 第50-51页 |
| ·生物量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 | 第51-52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1页 |
| ·鲜重法 | 第51页 |
| ·干重法 | 第51页 |
| ·花青素的提取和测定 | 第51-52页 |
| ·花青素的提取 | 第51页 |
|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花青素含量 | 第51-52页 |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2页 |
| ·前体饲喂和诱导子的作用 | 第52-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72页 |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3-58页 |
| ·基础培养基和激素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光照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55-58页 |
| ·前体饲喂和诱导子添加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58-64页 |
| ·不同产量细胞株对前体和诱导子的响应 | 第64-70页 |
| ·联合作用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 第三章 葡萄细胞培养次生代谢不稳定性及其与初生代谢的关系 | 第74-92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 ·次生代谢不稳定性 | 第74-75页 |
| ·实验细胞株 | 第74页 |
| ·继代不稳定性实验设计 | 第74-75页 |
| ·重复摇瓶不稳定性实验设计 | 第75页 |
| ·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75-77页 |
| ·胞内C 的测定 | 第75-76页 |
| ·胞内可溶性糖的提取 | 第75页 |
| ·蔗糖测定 | 第75页 |
| ·果糖测定 | 第75-76页 |
| ·葡萄糖测定 | 第76页 |
| ·胞内N 的测定 | 第76页 |
| ·胞内可溶性蛋白提取 | 第76页 |
| ·Bradford 法测定蛋白 | 第76页 |
| ·胞内P 的测定 | 第76-77页 |
| ·胞内总磷提取 | 第76-77页 |
| ·磷钼蓝法测总磷 | 第77页 |
| ·生物量及花青素的测定 | 第77页 |
| ·实验设计 | 第77页 |
| ·数据处理 | 第7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7-90页 |
| ·次生代谢不稳定性 | 第77-82页 |
| ·继代培养的不稳定性 | 第77-80页 |
| ·重复摇瓶培养的不稳定性 | 第80-82页 |
| ·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82-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 第四章 继代条件与次生代谢不稳定性的关系 | 第92-115页 |
| ·引言 | 第9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92页 |
| ·实验细胞株 | 第92页 |
| ·继代周期对次生代谢不稳定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 第92-93页 |
| ·接种量对次生代谢不稳定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 第93页 |
| ·分析方法 | 第93页 |
| ·数据处理 | 第9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3-112页 |
| ·不同继代条件对葡萄细胞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93-101页 |
| ·葡萄细胞花青素各组分合成的不稳定性 | 第101-109页 |
| ·HPLC 分离花青素 | 第101-103页 |
| ·HPLC 与分光光度法测量花青素比较 | 第103-105页 |
| ·HPLC 考察花青素各组分合成的不稳定性 | 第105-109页 |
| ·因子分析法考察继代条件对花青素合成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 第五章 改善不稳定性的探索 | 第115-126页 |
| ·引言 | 第11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15页 |
| ·实验细胞株 | 第1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5-117页 |
| ·细胞株筛选 | 第115-116页 |
| ·悬浮筛选过程的稳定性考察 | 第116-117页 |
| ·联合诱导的继代稳定性 | 第117页 |
| ·重复摇瓶培养稳定性 | 第117页 |
| ·分析方法 | 第117-11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5页 |
| ·悬浮筛选过程稳定性 | 第118页 |
| ·联合诱导的继代稳定性 | 第118-121页 |
| ·重复摇瓶培养稳定性 | 第121-125页 |
| ·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6-128页 |
| 附录 | 第128-13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撰写及发表文章如下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