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第1-11页 |
| 1 政府采购的基本理论 | 第11-25页 |
| ·政府采购定义的确立 | 第11-16页 |
| ·定义方法 | 第11-12页 |
| ·政府采购的要素 | 第12-16页 |
| ·政府采购的自有要素 | 第12-14页 |
| ·政府采购的特有要素——与商业采购的比较 | 第14-16页 |
| ·政府采购的定义 | 第16页 |
| ·政府采购国内规制的缘起及现状 | 第16-18页 |
| ·政府采购国内规制的起源和发展 | 第16-18页 |
| ·各国政府采购法的现状 | 第18页 |
| ·政府采购国际规制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21页 |
| ·政府采购建立和形成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 2 政府采购的主体 | 第25-34页 |
| ·从国际组织的规定看主体确定标准面临的困境 | 第25-29页 |
| ·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采购主体的规定 | 第25-27页 |
| ·欧盟公共采购法的适用主体 | 第27-28页 |
|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的适用主体 | 第28页 |
| ·政府采购主体确定之标准的难题 | 第28-29页 |
| ·再议政府采购主体之标准 | 第29-34页 |
| ·政府采购主体标准的国际考量 | 第29-30页 |
| ·对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的确认 | 第30-34页 |
| 3 第三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 第34-44页 |
| ·对第三人和争议阶段的界定 | 第34页 |
| ·救济制度在政府采购制度中的普遍性意义 | 第34-35页 |
| ·救济制度在政府采购制度中的法理学意义 | 第35-38页 |
| ·公平:救济制度的内在性价值 | 第35-36页 |
| ·秩序:救济制度的工具性价值 | 第36-37页 |
| ·调控:救济制度的半工具性价值 | 第37-38页 |
| ·意义指导下的救济模式设计 | 第38-40页 |
| ·国际规则中对救济制度的规定 | 第40-44页 |
| ·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质疑程序 | 第40-41页 |
|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的审查程序 | 第41-44页 |
| 4 对我国政府采购相关问题的思考 | 第44-53页 |
| ·我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背景 | 第44-45页 |
| ·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内因素 | 第44页 |
| ·参与国际经济的需要——国际因素 | 第44-45页 |
| ·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下我国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 第45-48页 |
| ·我国入世的相关承诺 | 第45-46页 |
| ·我国应采取的态度 | 第46-48页 |
| ·我国政府采购法对采购主体的规定及思考 | 第48-49页 |
| ·我国政府采购法对救济机制的规定及完善 | 第49-53页 |
| ·我国的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制度 | 第49-51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之建议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