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交流调速的产生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产生 | 第10页 |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 | 第13-20页 |
·普通同步电动机 | 第13-14页 |
·同步电机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区别 | 第13-14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 | 第14-15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形式 | 第15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坐标变换 | 第15-17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 | 第17-20页 |
第三章 直接转矩控制 | 第20-36页 |
·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的提出 | 第20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主要特点 | 第20-22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2-32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22-28页 |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第28-32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组成 | 第32-33页 |
·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趋势 | 第33-36页 |
·低速性能的研究—定子电阻辨识 | 第33-35页 |
·无速度传感器的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 第36-60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 | 第36-39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作用原理 | 第36-37页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原理比较 | 第38-39页 |
·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第39-42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42-60页 |
·MATLAB软件 | 第42-43页 |
·SIMULINK工具箱 | 第43-44页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51页 |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60页 |
第五章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在同步电动机中应用的比较 | 第60-67页 |
·矢量控制技术 | 第60-64页 |
·矢量控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第60-61页 |
·矢量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 第62-64页 |
·矢量控制技术与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比较 | 第64页 |
·矢量控制技术应用在同步电动机上的仿真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趋势 | 第67-75页 |
·永磁同步电机本体的发展 | 第67-69页 |
·高性能的永磁材料的开发 | 第67-68页 |
·电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 | 第68-69页 |
·相关技术的发展 | 第69-73页 |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 第69-70页 |
·处理器的发展 | 第70-71页 |
·DSPACE-基于 MATALB/SIMULINK的半物理仿真平台的发展 | 第71-73页 |
·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73-75页 |
·低速性能的改善 | 第73-74页 |
·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75页 |
后期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结束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86页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