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生物学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西花蓟马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 ·西花蓟马各虫态的识别特征 | 第12-13页 |
| ·卵 | 第12页 |
| ·若虫 | 第12页 |
| ·前蛹 | 第12页 |
| ·蛹 | 第12页 |
| ·成虫 | 第12-13页 |
| ·西花蓟马的起源与分布 | 第13-15页 |
| ·国外 | 第13-14页 |
| ·国内 | 第14-15页 |
| ·发生危害特点 | 第15-16页 |
| ·直接为害 | 第15-16页 |
| ·间接为害 | 第16页 |
| ·生物生态学习性 | 第16-17页 |
| ·生物学习性 | 第16-17页 |
| ·食性与寄主范围 | 第17页 |
| ·风险分析与预警现状 | 第17-18页 |
| ·综合防治措施 | 第18-21页 |
| ·农业防治 | 第18页 |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 ·物理防治 | 第19-20页 |
| ·化学防治 | 第20页 |
| ·其他防治措施 | 第20页 |
| ·结语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西花蓟马的分布为害调查与监测 | 第21-22页 |
| ·调查监测与控制方法 | 第21页 |
| ·寄主植物与危害程度调查 | 第21页 |
| ·对不同寄主的嗜食性分析 | 第21页 |
| ·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调查 | 第21-22页 |
| ·温度对西花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供试虫源和寄主植物 | 第22页 |
| ·试验设备 | 第22页 |
| ·观察方法 | 第22页 |
| ·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 第22-23页 |
| ·西花蓟马对颜色的趋性试验 | 第23页 |
| ·色卡颜色的筛选试验 | 第23页 |
| ·色卡规格的筛选试验 | 第23页 |
| ·药剂防治试验 | 第23-24页 |
| ·虫生真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24-26页 |
| ·真菌来源 | 第24-25页 |
| ·培养基的名称及配方 | 第25页 |
| ·孢子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孢子萌发测定 | 第25页 |
| ·真菌对西方花蓟马的感染性测定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8页 |
| ·北京地区西花蓟马的危害及对寄主的选择性 | 第26-34页 |
| ·北京地区西花蓟马的分布 | 第26-27页 |
| ·西花蓟马的寄主植物及发生程度 | 第27-30页 |
| ·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的嗜食性 | 第30-34页 |
| ·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4-41页 |
| ·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温 | 第34-37页 |
| ·不同温度下西花蓟马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第37-39页 |
| ·西花蓟马在不同温度下日产卵规律变化情况 | 第39-41页 |
| ·西花蓟马对颜色趋性的研究 | 第41-43页 |
| ·不同药剂对西花蓟马的防效 | 第43-44页 |
| ·虫生真菌对西花蓟马的致病性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西花蓟马的为害和习性 | 第49页 |
| ·温度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试验药剂的效果问题 | 第50页 |
| ·关于真菌性杀菌剂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