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绪论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9页 |
第一章 "民族-国家"的有关理论 | 第29-45页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 第29-34页 |
一、"民族-国家"的起源 | 第30-32页 |
二、"民族-国家"形式的扩散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特征 | 第34-38页 |
一、国民同质化 | 第34-35页 |
二、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第35-36页 |
三、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民意 | 第36-37页 |
四、现代的文官管理方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民族-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冲突原因 | 第38-45页 |
一、少数民族的概念 | 第38-39页 |
二、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建立的矛盾 | 第39-45页 |
(一)、国民同质化与少数民族的冲突 | 第39-40页 |
(二)、政治权威集中化与少数民族的冲突 | 第40页 |
(三)、统治者合法性来源与少数民族的冲突 | 第40-41页 |
(四)、现代文官管理体系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 第41-45页 |
第二章马来西亚政治体祠、历史发展与华人社会状况 | 第45-72页 |
第一节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 | 第45-51页 |
一、“最高元首”与统治者会议 | 第45-46页 |
二、国会与选举 | 第46-47页 |
三、内阁与政策制定过程 | 第47-51页 |
四、马来人特权 | 第51页 |
第二节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历史发展 | 第51-54页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54-64页 |
一、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背景 | 第54-57页 |
二、独立时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 第57-60页 |
三、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生态 | 第60-64页 |
(一)、马华公会、民政党与民行党 | 第60-63页 |
(三)、压力团体-董教与教总 | 第63-64页 |
第四节 马来西亚政府与华人社会的关系 | 第64-72页 |
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华人政党 | 第65-67页 |
二、马来西亚华人政党与政府 | 第67页 |
三、马来西亚政府与国家 | 第67-68页 |
四、华人社会与国家 | 第68-72页 |
第三章 妥协时期(1957-1970) | 第72-96页 |
第一节 妥协政策的形成背景 | 第72-76页 |
一、独立前的排斥态度:排斥华人入籍 | 第72-74页 |
二、独立时的妥协:马来人特权与入籍、经济权的交换 | 第74-76页 |
第二节妥协态度在经济与教育政策上的体现 | 第76-82页 |
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第76-79页 |
二、“马来化”的教育政策 | 第79-82页 |
(一)、“马来化”的初、中等教育政策 | 第80-82页 |
(二)、限制华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第82页 |
第三节 华人社会对妥协政策的反应 | 第82-91页 |
一、赞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 第82-83页 |
二、反抗同化式的教育政策 | 第83-91页 |
(一)、抗议1691年《教育法令》部分规定 | 第83-86页 |
(二)、抗议华文不列入官方语言 | 第86-88页 |
(三)、“成立独立大学”运动 | 第88-9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1-96页 |
第四章 同化压制时期(1971-1981) | 第96-132页 |
第一节从妥协到同化、压制的政策变化 | 第96-110页 |
一、“5·13”事件对“巫统”合法性的冲击 | 第96-100页 |
(一)、“巫统”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 第97-98页 |
(二)、“巫统”进入拉扎克时代 | 第98-100页 |
二、巫统态度的转变—从“协商”到“主导” | 第100-110页 |
(一)、“国家阵线”的成立 | 第100-101页 |
(二)、华人政党的地位边缘化 | 第101-106页 |
(三)、马来西亚政治体制威权化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压制的经济政策与同化的教育政策 | 第110-117页 |
一、马来人优先的“新经济政策” | 第110-115页 |
(一)、为马来人增设国营事业 | 第113-115页 |
(二)、强制私人企业将股份分配给马来人 | 第115页 |
二、强化马来文化地位的教育政策 | 第115-117页 |
(一)、继续推行同化式的初、中等教育 | 第115-116页 |
(二)、增加马来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实施民族配额制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华人社会对压制、同化政策的反抗 | 第117-127页 |
一、华人社会对同化教育政策的抗拒 | 第118-123页 |
(一)、消极抵抗:资本外逃与“阿里-巴巴”现象 | 第118-120页 |
(二)、积极对抗:“华人合作社”运动 | 第120-123页 |
二、华人社会对同化教育政策的抗拒 | 第123-127页 |
(一)、第二次“成立独立大学”运动 | 第123-125页 |
(二)、华人社会“资助华文独立中学”运动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7-132页 |
第五章 经济放松压制、教育持续同化时期(1981-1990) | 第132-155页 |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负面效果 | 第132-135页 |
一、国营企业严重的亏损问题 | 第132-134页 |
二、国家体制缺乏经济竞争力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教育持续同化、经济放松压利 | 第135-141页 |
一、延续同化的教育政策 | 第136-138页 |
(一)、压制华文初中等教育 | 第136-137页 |
(二)、持续马来人优先的高等教育 | 第137-138页 |
二、放松压制的经济政策 | 第138-141页 |
(一)、放宽私营企业的马来人持股比重 | 第138-140页 |
(二)、公营事业民营化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华人社会对同化教育政策的持续反抗、经济政策的适应 | 第141-150页 |
一、华人社会对同化教育政策的反抗 | 第141-148页 |
(一)、“独立大学公司”状告政府事件 | 第141-143页 |
(二)、华人教育团体加入执政党-"打入国阵、纠正国阵"运动 | 第143-146页 |
(三)、华人教育团体加入反对党-"两个阵线"运动 | 第146-148页 |
二、华人社会对放松经济压制政策的适应 | 第148-150页 |
(一)、“华人合作社”运动的失败 | 第148-150页 |
(二)、华人经济的转型与变化 | 第15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50-155页 |
第六章 宽容时期(1990-) | 第155-187页 |
第一节从同化到宽容的思想转换 | 第155-165页 |
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 | 第155-159页 |
(一)、"2020宏愿"与"国家发展政策"的出台 | 第156-158页 |
(二)、“国家发展政策”的意义 | 第158-159页 |
二、“巫统”的合法性危机 | 第159-165页 |
(一)、反对力量“替代阵线”的出现 | 第159-162页 |
(二)、华人社会选票的地位变化—从无关大局转变为"关键少数"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从强调"马来人"竞争力转变为"马来西亚"竞争力的教育与经济政策 | 第165-171页 |
一、经济政策—提高国家竞争力 发展高新产业 | 第165-167页 |
(一)、着重发展信息产业与重工业 | 第165-166页 |
(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 第166-167页 |
二、加强马来西亚人才竞争力的教育政策 | 第167-171页 |
(一)、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等教育政策: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数量与品质 | 第168页 |
(二)、初、中等教育:增强国民竞争力、放弃同化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华人社会对宽容政策的欢迎与怀疑 | 第171-180页 |
一、华人社会对宽容经济政策的欢迎 | 第171页 |
二、华人社会对宽容教育政策的反应 | 第171-180页 |
(一)、放松高等教育限制:欢迎但仍不信任 | 第171-172页 |
(二)、初、中等教育放弃同化 加强竞争力:仍旧强烈怀疑 | 第172-18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80-18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87-193页 |
一、华人政策的变化取决于马来西亚政府合法性基础的变化 | 第187-189页 |
二、“半民主体制”是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较佳选择之一 | 第189-193页 |
参考书目 | 第193-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