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OCDMA技术基本原理及系统结构 | 第16-19页 |
| ·OCDMA系统中常用地址码及其特性 | 第19-23页 |
| ·减小OCDMA系统多用户接入干扰(MAI)的方法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准最佳和严格最佳(v,k,1)光正交码的构造方法研究 | 第28-57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光正交码 | 第29-32页 |
| ·光正交码基本定义 | 第29页 |
| ·光正交码容量 | 第29-30页 |
| ·准最佳和严格最佳(v,k,λ)光正交码 | 第30页 |
| ·光正交码的集合描述 | 第30-32页 |
| ·准最佳和严格最佳(v,k,1)光正交码的构造 | 第32-52页 |
| ·直接构造法 | 第32-37页 |
| ·递归构造法及其设计实例 | 第37-42页 |
| ·有限域构造法及其设计实例 | 第42-52页 |
| ·光正交码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 第52-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OCDMA系统中跳频扩时码的构造及性能分析 | 第57-75页 |
| ·引言 | 第57-58页 |
| ·跳频扩时码的构造 | 第58-61页 |
| ·混合QCC/QCC码的构造 | 第58-60页 |
| ·混合QCC/OOC码的构造 | 第60-61页 |
| ·跳频扩时码的容量分析 | 第61-62页 |
| ·混合QCC/QCC码的容量 | 第61页 |
| ·混合QCC/OOC码的容量 | 第61-62页 |
| ·跳频扩时码的相关特性分析 | 第62-73页 |
| ·混合QCC/QCC码的相关特性 | 第62-67页 |
| ·混合QCC/OOC码的相关特性 | 第67-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OCDMA系统中光学相关接收机判决阈值研究 | 第75-89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光学相关接收机结构 | 第76-77页 |
| ·地址码特点及互相关的统计特性分析 | 第77-82页 |
| ·一维扩时码 | 第77-80页 |
| ·二维码 | 第80-81页 |
| ·三维码 | 第81-82页 |
| ·接收机判决阈值的分析 | 第82-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光纤传输特性、光器件损耗及光源啁啾效应对OCDMA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89-111页 |
| ·引言 | 第89-90页 |
| ·非相干OCDMA系统基本结构 | 第90-91页 |
| ·光器件损耗及光纤传输特性分析 | 第91-95页 |
| ·光学编/解码器损耗 | 第91页 |
| ·星形耦合器损耗 | 第91-92页 |
| ·光纤群速度色散及色散功率代价分析 | 第92-95页 |
| ·系统BER性能分析 | 第95-96页 |
| ·数值仿真与讨论 | 第96-105页 |
| ·色散补偿方案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六章 OCDMA实验系统的设计、实现及性能分析 | 第111-124页 |
| ·引言 | 第111页 |
| ·OCDMA实验系统基本参数设计 | 第111-112页 |
| ·OCDMA光学编/解码器设计及物理实现 | 第112-116页 |
| ·OCDMA光学编/解码器设计 | 第112-113页 |
| ·光纤跳线制作 | 第113-116页 |
| ·OCDMA实验系统方案 | 第116-11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8-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4-128页 |
| ·本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124-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附录 | 第137-152页 |
| 1 设计软件主程序 | 第137页 |
| 2 主要子程序 | 第137-151页 |
| 3 设计软件的用户界面 | 第151-15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2-153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