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小分子物质在聚合物中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14-17页 |
·本体平衡法 | 第14-15页 |
·自旋回声脉冲梯度场的核磁共振法 | 第15页 |
·激光全息技术 | 第15-17页 |
·反气相色谱法 | 第17页 |
·反气相色谱法介绍 | 第17-25页 |
·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理论模型 | 第18-24页 |
·固定相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反气相色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 第25页 |
·影响聚合物中小分子物质扩散系数的因素 | 第25-2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小分子物质结构的影响 | 第26页 |
·聚合物结构和物理形态的影响 | 第26页 |
·聚乙烯及聚乙烯/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 第26-33页 |
·聚乙烯介绍 | 第26-27页 |
·凹凸棒粘土 | 第27-28页 |
·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 第28-30页 |
·催化剂及载体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3-38页 |
第三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38-59页 |
·聚乙烯/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8-47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处理方法 | 第38-41页 |
·载体预处理 | 第41-42页 |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4页 |
·聚合操作 | 第44-46页 |
·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 第46-47页 |
·反气相色谱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实验设备 | 第47-48页 |
·实验材料的物性 | 第48-49页 |
·实验条件及操作 | 第49-50页 |
·反气相色谱法实验模型 | 第50-52页 |
·传质模型 | 第50-51页 |
·理论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52-54页 |
·实验材料及操作条件的选择 | 第54-57页 |
·颗粒的形态分析 | 第54-55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小分子物质在聚合物中的扩散系数 | 第59-75页 |
·色谱过程线性条件的验证 | 第59页 |
·色谱柱填充颗粒的粒径选定 | 第59-62页 |
·压力降的校正 | 第62-64页 |
·小分子物质在聚合物中扩散系数的实验数据 | 第64-69页 |
·影响聚合物中小分子扩散系数的因素 | 第69-72页 |
·温度 | 第69-70页 |
·探针分子结构 | 第70-71页 |
·聚合物结构 | 第71-72页 |
·无限稀释扩散活化能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实验数据的验证 | 第75-84页 |
·实验数据与文献数据的比较 | 第75-76页 |
·Krevelen预测模型 | 第76-77页 |
·自由体积理论的关联 | 第77-82页 |
·自由体积理论用于求取扩散系数的发展 | 第77-78页 |
·Vrentas-Duda模型基本概念及自扩散系数的推导 | 第78-80页 |
·模型参数的估算 | 第80-81页 |
·实验数据的自由体积理论关联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聚乙烯/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中小分子物质的扩散性能 | 第84-97页 |
·Cp_2TiCl_2/凹凸棒粘土负载型催化剂 | 第84-89页 |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 | 第84-85页 |
·聚合活性及聚合过程动力学 | 第85-87页 |
·聚合产物性质 | 第87-88页 |
·聚合产物形态 | 第88-89页 |
·聚乙烯/凹凸棒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扩散性能 | 第89-95页 |
·复合材料SEM形态观察 | 第89-90页 |
·色谱柱线性条件 | 第90-92页 |
·小分子物质在复合材料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 | 第92-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符号说明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硕士论文期间论文一览表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