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塌陷区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状况及群落结构 | 第9-10页 |
·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 | 第10页 |
·浮游动物与限制因子的关系 | 第10页 |
·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规律 | 第10页 |
·水质的评价 | 第10页 |
·研究工作量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2-15页 |
·生态演替原理 | 第12-13页 |
·浮游动物的定义及作用 | 第13-14页 |
·浮游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学因素研究 | 第16-18页 |
·利用浮游动物监测评价水质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2 淮南塌陷区水域概况 | 第23-26页 |
·自然地理 | 第23页 |
·气候 | 第23页 |
·地形和土壤 | 第23页 |
·塌陷水域的形成 | 第23-24页 |
·大通塌陷区水域情况 | 第23-24页 |
·塌陷区渔业情况 | 第24页 |
·影响塌陷塘水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 第24-25页 |
·自然因素 | 第24页 |
·环境因素 | 第24页 |
·人为因素 | 第24-25页 |
·采样点的设置及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 第26-30页 |
·指标选取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理化指标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分析各项理化指标时空分布特征 | 第26页 |
·计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第26页 |
·计算化学评价指数Pb/n | 第26页 |
·生物指标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浮游动物数量的计算 | 第27页 |
·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计算 | 第27页 |
·浮游动物与温度、PH值等的关系分析 | 第27页 |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制样方法 | 第27-28页 |
·采集定性标本 | 第27-28页 |
·采集定量标本 | 第28页 |
·理化指标样品的采集方法 | 第28页 |
·室内测试 | 第28-30页 |
·生物指标的测试 | 第28-29页 |
·理化指标的测试 | 第29-30页 |
4 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征研究 | 第30-39页 |
·浮游动物种类的组成 | 第30-32页 |
·种类的季节变化 | 第30页 |
·常见种、优势种和指标种的分析 | 第30-32页 |
·常见种的分析 | 第30-31页 |
·优势种和指标种的分析 | 第31-32页 |
·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 | 第32-33页 |
·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年变化分析 | 第33-39页 |
·各采样点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年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年平均值及其变化趋势 | 第34-35页 |
·浮游动物四大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分析 | 第35-39页 |
5 塌陷区水域水质特征 | 第39-59页 |
·理化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理化指标分布特征 | 第39-49页 |
·PH值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电导率时窄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总硬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氯化物时空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总氮时空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总磷时空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溶解氧时空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化学耗氧量时空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BOD_5时空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总氮与总磷之间关系分析 | 第49页 |
·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9-50页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第50-51页 |
·塌陷区水质生物学评价 | 第51-54页 |
·利用指示生物法评价水质 | 第51-52页 |
·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塌陷塘环境污染状况 | 第52-54页 |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 第52页 |
·Simpson氏多样性指数 | 第52-53页 |
·Margalef氏多样性指数 | 第53-54页 |
·水质综合评价 | 第54-59页 |
·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54-55页 |
·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简介 | 第54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54-55页 |
·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营养度法 | 第55-57页 |
·单参数的分营养度 | 第55-56页 |
·湖泊营养状念的综合营养度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 | 第57页 |
·结论 | 第57页 |
·评分法 | 第57-58页 |
·利用轮虫进行营养化评价 | 第58页 |
·水质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6 浮游动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59-68页 |
·浮游动物与物理指标的关系 | 第59-60页 |
·温度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第59页 |
·PH值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第59-60页 |
·电导率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页 |
·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关系研究 | 第60-61页 |
·生物指标与理化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 第61-68页 |
·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景与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浮游动物四大类数量和生物量与温度和PH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多元统计方法在浮游动物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第63-68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63-64页 |
·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 第64-6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1页 |
附表1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71-74页 |
附表2 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分布名目表 | 第74-79页 |
附表3 显微图片集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