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10-11页 |
·面筋 | 第11页 |
·沉降值 | 第11页 |
·粉质仪参数 | 第11-12页 |
·穗发芽 | 第12-13页 |
·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13-17页 |
·QTL定位的群体 | 第13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3-17页 |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7页 |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17-19页 |
·人工合成小麦在品质性状QTL定位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田间种植 | 第21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1页 |
·PCR扩增 | 第21-22页 |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2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2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22-23页 |
·穗发芽性状的测定 | 第23页 |
·数据分析与QTL定位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重组自交系品质相关性状表型分布 | 第23-26页 |
·重组自交系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重组自交系品质有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28-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品质相关性状在重组自交系中的表现 | 第31页 |
·品质相关性状QTL图谱的构建 | 第31-32页 |
·人工合成小麦在品质性状QTL定位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