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简介AS | 第10-11页 |
| ·Ox-LDL 在AS 中的作用 | 第11-13页 |
| ·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 | 第11页 |
| ·促进细胞粘附和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产生 | 第11-12页 |
| ·促进中性白细胞粘附 | 第12页 |
| ·损伤内皮细胞 | 第12-13页 |
| ·产生抗Ox-LDL 的自身抗体 | 第13页 |
| ·Ox-LDL 对红细胞的作用 | 第13-14页 |
| ·人体内氧化作用对红细胞的损伤 | 第13-14页 |
| ·红细胞膜氧化损伤对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 第14页 |
| ·病理及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变形性变化的相似性 | 第14-16页 |
| 2 红细胞膜的粘弹性及其 LDL 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 第16-34页 |
| ·红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 第16-19页 |
| ·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 ·红细胞膜粘弹性 | 第19-20页 |
| ·红细胞内粘度 | 第20-21页 |
| ·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 第21页 |
| ·促使红细胞变形的外因 | 第21-23页 |
| ·切变率 | 第21页 |
| ·血管管径 | 第21页 |
| ·血浆蛋白含量 | 第21页 |
| ·ATP与Ca~(2+)含量 | 第21-22页 |
| ·氧与二氧化碳分压 | 第22页 |
| ·pH 值 | 第22页 |
| ·增龄 | 第22页 |
| ·温度 | 第22-23页 |
| ·渗透压 | 第23页 |
| ·影响红细胞粘弹性的因素 | 第23-26页 |
| ·神经氨酸酶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 | 第23页 |
| ·苯肼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胰蛋白酶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 | 第24页 |
| ·pH 值对红细胞膜粘弹性和胞内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戊二醛作用于红细胞膜后影响它的粘弹性 | 第25页 |
| ·丙溴酸对人红细胞膜的毒性作用 | 第25-26页 |
| ·红细胞变形性的测量方法 | 第26-30页 |
| ·激光衍射法 | 第26-27页 |
| ·微管吮吸法 | 第27页 |
| ·微孔滤膜法 | 第27-28页 |
| ·底部附着法 | 第28-29页 |
| ·粘性测量法 | 第29页 |
| ·电导法 | 第29-30页 |
| ·凝胶过滤法 | 第30页 |
| ·硅微通道测量技术 | 第30页 |
| ·红细胞变形性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 第30-31页 |
| ·对微循环的影响 | 第30页 |
| ·红细胞变形对细胞成熟程度和衰老都有确定性的作用 | 第30页 |
| ·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红细胞变形性的临床意义 | 第31页 |
| ·LDL 氧化修饰后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 第31-34页 |
| 3 红细胞膜粘弹性的理论及实验分析、讨论 | 第34-38页 |
| ·红细胞变形性测量的研究 | 第34页 |
| ·微管吸吮技术测定红细胞膜的粘弹性 | 第34-35页 |
| ·红细胞本构关系 | 第35页 |
| ·实验及其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 第35-37页 |
| ·红细胞膜粘弹性测定实验结果的处理 | 第37-38页 |
| 4 Ox-LDL 对红细胞膜粘弹特性的影响 | 第38-45页 |
| ·Ox-LDL 的制备 | 第38-39页 |
| ·LDL 的制备 | 第38页 |
| ·Ox-LDL 的制备 | 第38-39页 |
| ·正常孵育的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 第39页 |
| ·Ox—LDL 作用下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第41-44页 |
| ·在不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作用下,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变化 | 第41-43页 |
| ·在不同培养时间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下,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5 Ox-LDL 对红细胞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 第45-51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5页 |
| ·SDS-PAGE 电泳的实验原理 | 第45-46页 |
| ·红细胞膜蛋白的制取 | 第46-48页 |
| ·红细胞膜蛋白的制备 | 第46-47页 |
| ·红细胞膜蛋白含量的测定Folin-酚法 | 第47-48页 |
| ·红细胞膜蛋白凝胶电泳实验及其结果、讨论 | 第48-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6 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第51-55页 |
| ·本研究的总结 | 第51-53页 |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