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 | 第14-20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 第14-17页 |
1. 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 第14-16页 |
2.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涵义 | 第16-17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 第1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依据 | 第17-18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 实践依据 | 第18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 第18-20页 |
1.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 第18-19页 |
2.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 第19页 |
3.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第19页 |
4.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 第19页 |
5.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修养的自觉性 | 第19-20页 |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阶段的运用 | 第20-25页 |
(一) 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目标 | 第21页 |
(二) 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原则 | 第21-24页 |
1. 方向性原则 | 第21-22页 |
2. 民主原则 | 第22页 |
3. 主体原则 | 第22-23页 |
4. 示范原则 | 第23页 |
5. 激励原则 | 第23-24页 |
(三) 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内容 | 第24-25页 |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阶段的运用 | 第25-43页 |
(一)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 第25-34页 |
1. 运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性 | 第25-29页 |
2. 运用教育心理学个性特征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第29-30页 |
3. 运用教育心理学气质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 第30-31页 |
4. 运用教育心理学性格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 第31-32页 |
5. 运用教育心理学情感理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如险 | 第32-34页 |
(二) 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增强“两课”的实效性 | 第34-37页 |
1. 激发学生求知需要,这是进行“两课”学习的首要条件 | 第35页 |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进行有“两课”学习的保证 | 第35-36页 |
3. 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 第36页 |
4. 注重奖励,适度惩罚 | 第36-37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 第37-43页 |
1. 遵循心理咨询原则 | 第39-40页 |
2. 转变认识观念 | 第40-41页 |
3. 完善内容、方法体系 | 第41-43页 |
四、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阶段的运用 | 第43-47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意义 | 第44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标准 | 第44-45页 |
1.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客观标准 | 第44-45页 |
2. 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重要标准 | 第45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内容 | 第45-46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方式 | 第46-47页 |
1. 社会评估 | 第46页 |
2. 自我评估 | 第46-47页 |
3. 学生评价 | 第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