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白话报与市民文化生活(1876-1911)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9-14页 |
三 理论方法与本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晚清上海白话报概况及报人 | 第16-40页 |
第一节 晚清上海白话报的概况 | 第16-25页 |
一 萌芽阶段(1876—1895) | 第17-18页 |
二 发展时期(1895-1902) | 第18-20页 |
三 繁荣时期(1903—1911) | 第20-25页 |
第二节 晚清文言与白话的二元讨论 | 第25-29页 |
一 文言与白话 | 第25-26页 |
二 文言书写的弊端 | 第26-27页 |
三 白话文的益处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上海白话报人思想分析——以林白水为例 | 第29-40页 |
一 深受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的结果 | 第31-36页 |
二 从科举到留学:思想世界的转型 | 第36-40页 |
第二章 晚清上海白话报与国家、国民观念的建构 | 第40-71页 |
第一节 国家概念及其在公共空间的建构 | 第40-51页 |
一 白话报中的国家思想 | 第40-43页 |
二 国家概念的建构 | 第43-51页 |
第二节 白话报与市民生活的现代性 | 第51-71页 |
一 白话报中的国民概念 | 第52-54页 |
二 上海白话报与市民的现代性 | 第54-71页 |
第三章 市民文化生活与晚清白话报中的歌谣 | 第71-86页 |
第一节 白话报中的歌谣 | 第71-76页 |
第二节 市民社会文化生活与歌谣 | 第76-86页 |
一 爱“国家”的感情与歌谣 | 第78-81页 |
二 妇女的缠足问题与歌谣 | 第81-83页 |
三 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与歌谣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9页 |
一 白话报的启蒙作用 | 第86-87页 |
二 白话报的公共空间的意义 | 第87-88页 |
三 白话报与现代化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