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

吡喃草酮残留分析方法及在土壤和大豆中残留动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8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吡喃草酮的性质及使用第9-12页
 1.3 吡喃草酮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第12-16页
  1.3.1 吡喃草酮在环境中植物体内的降解及代谢第12-13页
  1.3.2 吡喃草酮在动物体内的降解及代谢第13-16页
 1.4 国内外吡喃草酮分析方法研究第16-18页
第二章 吡喃草酮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第18-36页
 2.1 分析方法的选择第18-21页
  2.1.1 仪器的选择第18页
  2.1.2 检测器的选择第18-19页
  2.1.3 色谱柱的选择第19-20页
  2.1.4 吡喃草酮的色谱特征第20-21页
   2.1.4.1 流动相的影响第20-21页
   2.1.4.2 温度影响第21页
   2.1.4.3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第21页
 2.2 土壤中吡喃草酮的分析方法研究第21-27页
  2.2.1 仪器及试剂第21-22页
  2.2.2 分析方法第22-26页
   2.2.2.1 样品的前处理第22页
   2.2.2.2 色谱条件及环境要求第22页
   2.2.2.3 标准曲线第22-23页
   2.2.2.4 分离效果及色谱图第23-25页
   2.2.2.5 方法的回收率及变异系数第25-26页
   2.2.2.6 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测浓度第26页
  2.2.3 提取剂对方法的优化第26-27页
 2.3 大豆植株及籽粒中吡喃草酮的分析方法研究第27-34页
  2.3.1 仪器及试剂第27-28页
  2.3.2 分析方法第28-34页
   2.3.2.1 样品的制备第28页
   2.3.2.2 样品的前处理第28-30页
   2.3.2.3 色谱条件第30页
   2.3.2.4 标准曲线第30-31页
   2.3.2.5 分离效果及色谱图第31-34页
   2.3.2.6 方法的回收率及变异系数第34页
   2.3.2.7 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测浓度第34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吡喃草酮在土壤及大豆上的降解动态研究第36-47页
 3.1 吡喃草酮在大豆田的残留动态研究第36-41页
  3.1.1 田间试验第36-37页
   3.1.1.1 小区试验概况第36-37页
   3.1.1.2 残留试验设计第37页
  3.1.2 结果及分析第37-41页
   3.1.2.1 土壤中吡喃草酮残留分析及降解动态第37-39页
   3.1.2.2 大豆植株中吡喃草酮残留分析及降解动态第39-40页
   3.1.2.3 吡喃草酮最终残留量测定第40-41页
 3.2 吡喃草酮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研究第41-46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46-47页
第四章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以吴江为例
下一篇:三唑酮及代谢物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及有机质对其降解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