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壳聚糖接枝共聚改性方法 | 第13-14页 |
|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性质和应用 | 第14-15页 |
| ·聚乳酸 | 第15-16页 |
| ·共聚物胶束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共聚物胶束形成过程和机理 | 第16-17页 |
| ·共聚物胶束种类 | 第17-18页 |
| ·共聚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 ·两亲性共聚物胶束的表征 | 第18-19页 |
| ·共聚物胶束药物负载方法 | 第19-22页 |
| ·共聚物胶束释药机理 | 第22页 |
| ·论文设计工作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壳聚糖-聚乳酸接枝共聚物(CS-co-PLA)的合成和表征 | 第23-2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 ·原料及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 CS-co-PLA 的合成及纯化处理 | 第24-25页 |
| ·CS-co-PLA 表征 | 第25页 |
| ·接枝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25页 |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5页 |
| ·核磁共振(1H NMR)分析 | 第25页 |
| ·热重(TGA)分析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第25页 |
|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CS-co-PLA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胶束化行为表征 | 第29-3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 ·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 第30页 |
| ·胶束的表征 | 第30-31页 |
| ·CS-co-PLA 接枝共聚物胶束 CMC 值测定 | 第30页 |
| ·CS-co-PLA 接枝共聚物胶束粒径及粒径分布测定 | 第30-31页 |
| ·CS-co-PLA 接枝共聚物胶束形态观察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 ·荧光探针技术对接枝共聚物胶束化行为的研究 | 第31-32页 |
| ·共聚物胶束粒径分布和胶束形貌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CS-co-PLA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 第35-4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 ·仪器 | 第35-36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氟硅唑/苯醚甲环唑 | 第36-37页 |
| ·纳米沉淀法制备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36页 |
| ·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载药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36-37页 |
| ·载药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 第37-38页 |
| ·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测定方法 | 第37页 |
| ·载药纳米粒子 LC,EE 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载药纳米粒子释放动力学研究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 ·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载药 CS-co-PLA 接枝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9-41页 |
| ·载药纳米粒子释放动力学研究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CS-co-PLA 载药纳米粒子对植物渗透性能的研究 | 第44-48页 |
| ·仪器,试剂和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 ·仪器 | 第44-45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葡萄叶片的药剂处理 | 第45页 |
| ·葡萄叶片内外药剂的提取和净化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HPLC 色谱条件建立 | 第46页 |
| ·不同剂型药剂对葡萄叶片渗透性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