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各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目标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政府对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市场干预和调节理论 | 第12-24页 |
2.1 政府干预和调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市场的理论概述 | 第12-14页 |
2.1.1 政府制定住房政策的价值取向 | 第12-13页 |
2.1.2 住房政策 | 第13页 |
2.1.3 住房政策的目标 | 第13-14页 |
2.2 住房公平政策 | 第14-19页 |
2.2.1 住房公平政策的目标 | 第14-16页 |
2.2.1.1 住房公平政策目标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2.1.2 住房公平政策目标的选择模式 | 第15-16页 |
2.2.2 住房公平政策的过滤机制 | 第16-17页 |
2.2.3 住房公平政策的实施方式 | 第17-19页 |
2.3 廉租住房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9-24页 |
2.3.1 马克思的有关理论 | 第19-20页 |
2.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2.3.3 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 | 第21页 |
2.3.4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3.5 贝弗利奇计划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廉租房制度 | 第24-30页 |
3.1 廉租房分配对象的确定 | 第24-25页 |
3.1.1 廉租房轮候对象的确定 | 第24-25页 |
3.1.2 分配客体的确定 | 第25页 |
3.2 廉租房分配方式 | 第25-26页 |
3.3 廉租房的分配程序 | 第26-27页 |
3.4 目前我国廉租住房制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27-30页 |
3.4.1 政府重视不够 | 第27-28页 |
3.4.2 地方法规和实施办法不完善,跟不上形势需要 | 第28页 |
3.4.3 缺乏足够资金,保障范围有限 | 第28-29页 |
3.4.4 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国外低收入居民住房制度 | 第30-42页 |
4.1 新加坡的公共组屋制度 | 第30-33页 |
4.1.1 新加坡公共组屋的管理制度 | 第31-32页 |
4.1.2 新加坡公共组屋的财政制度 | 第32页 |
4.1.3 新加坡公共组屋的政治支持 | 第32-33页 |
4.2 美国的住房制度 | 第33-37页 |
4.2.1 美国的公共住房制度 | 第33页 |
4.2.2 美国政府对私有住房的补贴 | 第33页 |
4.2.3 美国政府向承租家庭颁发的住房证或住房券 | 第33-34页 |
4.2.4 美国的住房信贷援助政策 | 第34-35页 |
4.2.5 美国的购房信贷保险政策 | 第35页 |
4.2.6 美国政府对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扶持和干预 | 第35-36页 |
4.2.7 美国老人住宅的特殊政策 | 第36-37页 |
4.3 各国住房制度的比较 | 第37-42页 |
4.3.1 公共住房供应模式的比较 | 第38-39页 |
4.3.1.1 补充型公共住房供应模式 | 第38-39页 |
4.3.1.2 大量型公共住房供应模式 | 第39页 |
4.3.1.3 工人合作型公共住房供应模式 | 第39页 |
4.3.2 住房补贴模式的比较 | 第39-40页 |
4.3.3 控租模式的比较 | 第40-41页 |
4.3.4 减免税收政策的比较 | 第41页 |
4.3.5 住房金融政策的比较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建设我国廉租房制度 | 第42-76页 |
5.1 建设廉租房制度的原则 | 第42-46页 |
5.1.1 政府应作为住房保障的主体 | 第42-43页 |
5.1.2 我国廉租房制度不是普惠式而是救济式 | 第43-44页 |
5.1.3 廉租房的基础是廉价房 | 第44页 |
5.1.4 廉租房解决的是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需要而非享受需要 | 第44-45页 |
5.1.5 廉租住房福利化分配,市场化经营 | 第45页 |
5.1.6 廉租房制度重在管理 | 第45-46页 |
5.2 廉租房申请者体系 | 第46-50页 |
5.2.1 廉租房申请者资格界定原则 | 第46页 |
5.2.2 廉租房申请者资格界定一般标准 | 第46-48页 |
5.2.3 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 第48-49页 |
5.2.4 廉租房保障对象的数量与比例 | 第49页 |
5.2.5 廉租房保障对象界定的动态调整 | 第49-50页 |
5.3 廉租房分配体系 | 第50-52页 |
5.3.1 实物配租 | 第50页 |
5.3.2 租金补贴 | 第50-52页 |
5.4 廉租房管理体系 | 第52-57页 |
5.4.1 分批分级审批制度 | 第53页 |
5.4.2 登记公告制度 | 第53页 |
5.4.3 过渡期制度 | 第53-54页 |
5.4.4 公平公开的摇号制度 | 第54页 |
5.4.5 动态的监控制度 | 第54-55页 |
5.4.6 对廉租住房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 | 第55-56页 |
5.4.7 不定期审核制度 | 第56-57页 |
5.5 廉租房配套政策体系 | 第57-61页 |
5.5.1 保证廉租房的资金来源 | 第57-58页 |
5.5.2 保证廉租房的房源 | 第58-60页 |
5.5.3 廉租房开发建设应享受有关税费减免政策 | 第60页 |
5.5.4 收购空置住房要予以政策倾斜 | 第60页 |
5.5.5 对廉租房发展中心的经营业绩实施激励政策 | 第60-61页 |
5.6 廉租房法律体系 | 第61-73页 |
5.6.1 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法律建设 | 第61-63页 |
5.6.2 建设我国廉租住房法律体系 | 第63-73页 |
5.6.2.1 廉租住房租赁的法律特征 | 第63-65页 |
5.6.2.2 廉租住房租赁契约的内容 | 第65-68页 |
5.6.2.3 廉租住房租赁契约的建立、终止、调解与仲裁 | 第68-73页 |
5.7 完善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建议 | 第73-76页 |
5.7.1 廉租房分配手段应具有多样性 | 第73-74页 |
5.7.2 廉租房制度的相关政策应当稳中有变 | 第74-75页 |
5.7.3 廉租房制度应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