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调谐高线性低相噪压控振荡器设计
第一章 概述 | 第1-16页 |
1.1 振荡器发展历史回顾 | 第8-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25页 |
2.1 反馈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20页 |
2.1.1 平衡条件 | 第17-18页 |
2.1.2 起振条件 | 第18-19页 |
2.1.3 稳幅条件 | 第19-20页 |
2.2 环形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 第20-24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压控振荡器的性能分析 | 第25-38页 |
3.1 压控振荡器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3.2 相位噪声和抖动分析 | 第27-33页 |
3.2.1 相位噪声分析 | 第28-32页 |
3.2.2 Jitter分析 | 第32-33页 |
3.3 调节范围分析 | 第33-36页 |
3.3.1 单端结构调节范围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差分结构调节范围分析 | 第35-36页 |
3.4 调节线性度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单端压控振荡器设计实现 | 第38-48页 |
4.1 电路结构筛选 | 第38-39页 |
4.2 宽调谐电路设计方案 | 第39-47页 |
4.2.1 传统MOS管电阻情形 | 第41-43页 |
4.2.2 传统电流饥饿型情形 | 第43-44页 |
4.2.3 本文传输门电阻情形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差分压控振荡器设计实现 | 第48-63页 |
5.1 宽调谐电路设计方案 | 第48-53页 |
5.1.1 传统差分结构情形 | 第48-49页 |
5.1.2 双通道插值法差分结构情形 | 第49-53页 |
5.2 高线性电路设计方案 | 第53-56页 |
5.3 低相噪电路设计方案 | 第56-60页 |
5.4 电路摆幅改进与比较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