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半自动接头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0页 |
·国内外转杯纺纱机现状 | 第14-17页 |
·转杯纺断头分析 | 第17-20页 |
·国内外现有转杯接头技术现状 | 第20-27页 |
·手工接头 | 第21页 |
·半自动接头 | 第21-22页 |
·全自动接头 | 第22-27页 |
·Autocoro288 自动接头走车 | 第22-26页 |
·R40 转杯纺纱机 | 第26-27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半自动接头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 第30-40页 |
·纤维在转杯凝聚槽中凝聚和并合机理 | 第30-32页 |
·转杯纺人工接头的一般原理 | 第32-35页 |
·半自动接头机理论设计 | 第35-37页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转杯纺半自动接头系统的研制 | 第40-49页 |
·接头装置硬件 | 第40-43页 |
·机械结构和控制机构 | 第40-41页 |
·驱动元件 | 第41-43页 |
·步进电机概述 | 第41-42页 |
·试验驱动系统规格 | 第42-43页 |
·接头装置控制元件及软件 | 第43-46页 |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 第43-44页 |
·PLC对驱动系统的控制 | 第44-46页 |
·接头动作的实现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传统接头模型研究 | 第49-69页 |
·半自动传统接头的简介 | 第49-51页 |
·传统一模型接头试验 | 第51-56页 |
·种子纱接头标尺长度对接头的影响 | 第53-54页 |
·沉纱到引纱的时间间隔对接头的影响 | 第54-55页 |
·从开始喂给到沉纱时间间隔对接头的影响 | 第55-56页 |
·半自动传统接头的改进措施 | 第56-61页 |
·种子纱的解捻 | 第56-60页 |
·变化喂给罗拉的速度 | 第60页 |
·损伤纤维进行有效排除 | 第60-61页 |
·传统二模型试验和分析 | 第61-67页 |
·低速基准试验 | 第61-62页 |
·模型控制和实验验证 | 第62-64页 |
·试验结论 | 第64-66页 |
·高速条件下的验证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新型接头模型研究 | 第69-84页 |
·新型接头模型原理 | 第69-71页 |
·新型模型在半自动接头机上的应用 | 第71-83页 |
·新型一接头模型 | 第72-78页 |
·新型二接头模型 | 第78-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第六章 四种接头模型的分析比较 | 第84-91页 |
·接头过程的比较 | 第84-85页 |
·接头质量的比较 | 第85-90页 |
·各模型内的模糊决策 | 第86-88页 |
·最终质量评定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论文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103页 |
附录一 | 第94-95页 |
附录二 | 第95-96页 |
附录三 | 第96-97页 |
附录四 | 第97-98页 |
附录五 | 第98-99页 |
附录六 | 第99-100页 |
附录七 | 第100-101页 |
附录八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