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9页 |
·工程抗震的发展阶段 | 第6-7页 |
·竖向地震震害现象 | 第7-10页 |
·对地震作用的观点 | 第10-15页 |
·传统观点 | 第10页 |
·国内学者的观点 | 第10-12页 |
·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关于竖向地震作用最新学术动态 | 第12-13页 |
·关于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相对重要性的争论 | 第13-14页 |
·竖向地震作用被忽略的原因 | 第14-15页 |
·分析竖向地震的意义 | 第15页 |
·从我国现行规范提出问题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串联质点系动力计算模型 | 第19-27页 |
·规范(GB50011-2001)关于竖向地震计算的模型及方法 | 第19-25页 |
·结构竖向振动模型—串联质点系模型 | 第19页 |
·串联质点系模型竖向振动自振特性 | 第19-22页 |
·简化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结构竖向振动模型—串联质点系模型的讨论 | 第25-27页 |
·问题的提出—串联质点系模型的适用性 | 第25-26页 |
·串联质点系模型适用于一般情况 | 第26页 |
·串联质点系模型的适用条件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建筑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7-39页 |
·竖向地震反应谱概述 | 第27页 |
·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 | 第27-36页 |
·线性加速度法 | 第28-31页 |
·基本假定与有关公式 | 第28-31页 |
·计算步骤 | 第31页 |
·wilson-θ法 | 第31-36页 |
·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有关计算公式 | 第32-33页 |
·计算步骤 | 第33-36页 |
·输入地震波的合理选择 | 第36-37页 |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简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竖向和水平地震联合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分析 | 第39-57页 |
·弹塑性动力计算基本理论 | 第39-51页 |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动力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40-41页 |
·恢复力模型 | 第41-43页 |
·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43-51页 |
·竖向和水平地震联合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分析 | 第51-57页 |
第五章 竖向地震作用对框架结构水平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7-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