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知识分子写作”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9-15页 |
(一)、“知识分子写作”的形成 | 第9-11页 |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历史成因 | 第11-15页 |
1、现代诗歌的自然演变 | 第11-12页 |
2、社会的转型和主体的位移 | 第12-14页 |
3、西方文化的浸染 | 第14-15页 |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精神向度和诗学立场 | 第15-21页 |
(一)、“知识分子写作”的主体观:“穴居动物”和“词语造成的亡灵” | 第15-17页 |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现实观:诗歌向世界的敞开 | 第17-19页 |
(三)、“知识分子写作”的诗歌观:秩序——内容和形式的对称 | 第19-20页 |
(四)、“知识分子写作”的读者观;寻找内心隐秘的对话者 | 第20-21页 |
三、“知识分子写作”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 第21-35页 |
(一)、“知识分子写作”的主题特征 | 第21-29页 |
1、意识形态的焦虑 | 第22-25页 |
2、历史的个体讲述 | 第25-27页 |
3、语言的欢乐 | 第27-29页 |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艺术特征 | 第29-35页 |
1、叙事性 | 第29-31页 |
2、互文性写作 | 第31-33页 |
3、跨文体写作 | 第33-35页 |
四、“知识分子写作”的评价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