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及保种方法 | 第14-16页 |
·保种理论 | 第14-15页 |
·保种方法 | 第15-16页 |
·中国家禽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 第16-19页 |
·中国家禽资源 | 第16-17页 |
·中国部分家鸡品种(类群)简介 | 第17-18页 |
·中国家禽遗传资源面临的威胁 | 第18页 |
·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8-19页 |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 | 第19-23页 |
·形态学水平 | 第19-20页 |
·蛋白质水平 | 第20页 |
·DNA水平 | 第20-23页 |
·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简介 | 第23-24页 |
·UPGMA | 第23页 |
·最小二乘法 | 第23页 |
·最小进化法 | 第23-24页 |
·邻接法 | 第24页 |
·遗传多样性对畜禽品种资源保存利用的意义 | 第24页 |
·鸡遗传资源多样性的评估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鸡的遗传多样性 | 第25-26页 |
·遗传多样性的估计 | 第26-29页 |
·展望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分子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的优化 | 第30-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样本 | 第30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DNA提取 | 第30-31页 |
·微卫星引物及PCR | 第31页 |
·凝胶电泳 | 第31页 |
·银染方法的优化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3页 |
·微卫星扩增及鉴定 | 第32页 |
·银染结果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35-61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试验动物 | 第35-38页 |
·微卫星引物 | 第38-39页 |
·药品和酶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DNA提取 | 第40页 |
·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41页 |
·凝胶电泳 | 第41页 |
·银染 | 第41页 |
·统计方法 | 第41-44页 |
·结果 | 第44-56页 |
·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及杂合度 | 第44页 |
·各个品种间及品种的遗传距离 | 第44-49页 |
·H-W平衡检验 | 第49页 |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分化 | 第49-50页 |
·分子聚类树及遗传分化时间的估算 | 第50-56页 |
·讨论 | 第56-61页 |
·数据的可靠性 | 第56页 |
·微卫星位点及各个品种的多态性 | 第56页 |
·遗传距离 | 第56页 |
·聚类方法的选择 | 第56-57页 |
·聚类结果分析及遗传分化时间 | 第57-59页 |
·对我国地方鸡品种保护的建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国斗鸡的来源及其遗传关系 | 第61-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材料及PCR扩增 | 第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结果 | 第63-67页 |
·线粒体测序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线粒体序列的聚类结果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中国斗鸡的关系和来源探讨 | 第67-68页 |
·中国斗鸡与其它中国地方鸡品种的关系探讨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一 | 第83-98页 |
附录二 | 第98-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