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建立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9-32页 |
| ·城市土地的特性 | 第19-21页 |
| ·质量的差异性 | 第19-20页 |
|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 第20页 |
| ·土地利用受政策法规规制 | 第20页 |
| ·城市用地的多功能性和集约性 | 第20-21页 |
| ·土地市场的垄断性 | 第21页 |
| ·我国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 第21-26页 |
|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展沿革 | 第21-22页 |
| ·原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弊端 | 第22-23页 |
|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 | 第23-26页 |
| ·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 | 第26-29页 |
| ·单一的国有土地一级市场 | 第26-27页 |
| ·征用农村土地后国有土地一级市场 | 第27-28页 |
| ·农村土地自发入市后国有土地一级市场 | 第28-29页 |
| ·我国土地价格理论 | 第29-31页 |
| ·土地价格的内涵 | 第29页 |
| ·土地价格的特征 | 第29-30页 |
| ·土地价格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储备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2-38页 |
|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3页 |
| ·土地储备的定义 | 第33页 |
| ·土地储备的政策目标 | 第33-34页 |
| ·土地储备范围和来源 | 第34页 |
| ·土地储备方式及收购价格 | 第34页 |
| ·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 | 第34-35页 |
| ·土地储备机构及其资金来源 | 第35页 |
| ·土地储备制度的配套体系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 4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运行模式比较研究 | 第38-44页 |
| ·土地储备政策目标比较 | 第38-39页 |
| ·土地储备的性质比较 | 第39-40页 |
| ·储备机构的职责比较 | 第40页 |
| ·储备土地的范围比较 | 第40-41页 |
| ·用地者权力比较 | 第41-42页 |
| ·土地储备效果比较 | 第42页 |
| ·储备土地供应方式比较 | 第42-44页 |
| 5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实践中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44-55页 |
| ·土地储备机构及其职能 | 第44-45页 |
| ·土地储备的规模 | 第45-46页 |
| ·土地储备的资金支持体系 | 第46-49页 |
| ·财政资金 | 第47页 |
| ·土地经营收益 | 第47-48页 |
| ·银行借款 | 第48页 |
| ·土地资产证券化 | 第48-49页 |
| ·其他 | 第49页 |
| ·土地储备中的价格问题 | 第49-53页 |
| ·储备土地的收购价格 | 第49-51页 |
| ·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及价格 | 第51-53页 |
| ·土地储备的风险 | 第53-55页 |
| ·政策和法规风险 | 第53页 |
| ·资金风险 | 第53-54页 |
| ·经营风险 | 第54-55页 |
| 6 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影响的评价 | 第55-61页 |
| ·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积极影响 | 第55-57页 |
| ·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 | 第55页 |
| ·增强城镇建设规划的调控力 | 第55页 |
| ·保障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 第55-56页 |
| ·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和改革 | 第56页 |
|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强化耕地保护 | 第56-57页 |
| ·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消极影响 | 第57-61页 |
| ·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 第60-61页 |
| 7 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设想 | 第61-71页 |
| ·明确政府在城市土地储备经营中的地位 | 第61-62页 |
| ·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法律体系 | 第62-63页 |
| ·建立配套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 | 第63-66页 |
| ·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作用 | 第63-64页 |
| ·严格界定征地的目的和范围 | 第64-65页 |
| ·征地补偿和安置 | 第65页 |
| ·完善征地程序 | 第65-66页 |
| ·建立公正高效的土地价格机制 | 第66-69页 |
| ·从土地所有权人角度 | 第66-67页 |
| ·从土地使用权人角度 | 第67-68页 |
| ·从社会公众的角度 | 第68-69页 |
| ·从土地储备机构角度 | 第69页 |
| ·加强对城市边缘区土地的保护 | 第69-71页 |
| 8 结束语 | 第71-73页 |
| 致 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附 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